IOCAS-IR
半褶织纹螺(Nassarius semiplicatus)及其生活环境中分离培养的细菌毒性测试与种类分析
王晓杰; 于仁成; 罗璇; 周名江; 沈进进; 顾振国
发表期刊微生物学报
ISSN0001-6209
2008-07-04
出版年2008
卷号No.219期号:07页码:69-74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摘要在中国沿海地区,因食用织纹螺导致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最近的研究表明,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是织纹螺中主要的致毒成分。但是,对于织纹螺中河豚毒素的来源还不清楚。【目的】本研究尝试分离、培养和鉴定织纹螺及其生活环境中的细菌,并对其毒性进行分析,为探明织纹螺中河豚毒素的可能来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先后于2006年6月13日和19日在江苏省盐城采集织纹螺样品,应用小鼠生物法对织纹螺样品的毒性进行了测试;从织纹螺体内及其生活环境中分离细菌,并选择部分菌株进行了室内培养;以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ELISA)对培养菌株中的河豚毒素进行了检测;通过对细菌16S核糖体DNA(rDNA)部分序列的测定,对有毒菌株进行了初步的种类分析。【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采集的织纹螺为半褶织纹螺,两次采集样品的毒性分别为247MU(mouseunit,小鼠单位)和270MU/100g组织(湿重)。对14个菌株进行了毒性检测,其中有毒细菌9株。产毒菌株的毒性普遍较低,毒性范围为15~96ng/g。有毒菌株核糖体序列与弧菌(Vibrio)、希瓦氏菌(Shewanella)、动性球菌(Planococcus)、海单胞菌(Marinomonas)、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等菌属有较高的相似性,可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研究发现半褶织纹螺体内及其生活环境中存在能够产生河豚毒素的细菌,说明织纹螺中的河豚毒素可能与其体内及其生活环境中的细菌有关,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织纹螺 河豚毒素 细菌 ELISA 16S rDNA
CNKI专辑号A;E;
CNKI专辑名称基础科学;医药卫生科技;
CNKI专题号E055;
CNKI专题名称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分类号R155.3
收录类别北大核心 ; 中科院核心
语种中文;
资助项目(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426)~~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92944
专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青岛266071,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青岛266071,盐城224002,盐城224002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晓杰,于仁成,罗璇,等. 半褶织纹螺(Nassarius semiplicatus)及其生活环境中分离培养的细菌毒性测试与种类分析. 2008.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晓杰]的文章
[于仁成]的文章
[罗璇]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晓杰]的文章
[于仁成]的文章
[罗璇]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晓杰]的文章
[于仁成]的文章
[罗璇]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