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CAS-IR
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枕状玄武岩中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边缘的热液蚀变:SEM和EDS研究
曾志刚; 齐海燕; 陈帅; 殷学博; 李兆学
发表期刊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ISSN1674-7240
2014-09-20
出版年2014
卷号v.44期号:09页码:43-54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摘要海底热液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可从岩石中淋滤出元素,形成成矿流体,进而能对近海底水体的化学组成产生影响.本文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分析了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取自一个拖网站位(103°57.62′W,12°50.55′N,水深2480 m)的枕状玄武岩中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边缘的热液蚀变特征.结果表明,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的边缘呈现出轻微的化学蚀变,而枕状玄武岩样品内部的辉石和橄榄石微斑晶没有受到热液流体的影响.进一步,可以将斜长石微斑晶和玄武质玻璃边缘的化学蚀变分别划分为5和4种类型.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边缘中热液蚀变所导致的化学变化意味着枕状玄武岩表面发生的热液流体-斜长石微斑晶和/或玻璃相互作用的程度不同.如果热液流体-斜长石微斑晶和/或玻璃相互作用的程度相对较弱,则Si,Al,Ca和Na呈现出由斜长石微斑晶和/或玻璃内侧向外扩散的趋势,并导致这些元素分别在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的边缘外侧聚集.在热液流体-斜长石微斑晶和/或玻璃相互作用程度相对较强的期间,Si,Al,Ca和Na也由斜长石微斑晶和/或玻璃内侧向外扩散,但这些元素在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边缘的含量均相对较低.基于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边缘的化学变化,可估算出在热液流体和海底枕状玄武岩相互作用期间,导致斜长石微斑晶边缘中Si,Al和Fe含量的变化率分别达到10.69%,17.59%和109%.类似地,玻璃边缘中Si,Al和Fe含量的变化率则分别达到9.79%,16.30%和37.83%.
关键词热液蚀变 斜长石微斑晶 玄武质玻璃 枕状玄武岩 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
CNKI专辑号A;
CNKI专辑名称基础科学;
CNKI专题号A010;A011;
CNKI专题名称海洋学;地质学;
分类号P736.1;P588.145
收录类别北大核心 ; 中科院核心 ; 中科院扩展
语种中文;
资助项目(基金)国家大洋重大专项课题(编号:DY125-12-R-02)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3CB42970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325021,40830849,40976027) ; 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编号:JQ200913)资助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90302
专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曾志刚,齐海燕,陈帅,等. 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枕状玄武岩中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边缘的热液蚀变:SEM和EDS研究. 2014.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曾志刚]的文章
[齐海燕]的文章
[陈帅]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曾志刚]的文章
[齐海燕]的文章
[陈帅]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曾志刚]的文章
[齐海燕]的文章
[陈帅]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