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CAS-IR
南海西北陆坡火成岩体地震识别及分布规律
张峤; 吴时国; 吕福亮; 董冬冬; 鄢全树; 杨振
发表期刊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ISSN1001-1552
2014-11-15
出版年2014
卷号v.38;No.143期号:04页码:193-212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南海西北陆坡西沙海区及周缘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了火成岩体的形态特征及识别特征,并结合南海及周缘地区岩石学测年数据,对该区火成岩进行了期次划分,总结了各期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本区火成岩体代表性产状主要有平柱状、锥状的喷出型,及星状刺穿侵入型。利用地震反射特征通过火成岩体与围岩接触总结了三个判断火成岩形成时代的标准分别为:接触关系、上覆地层沉积厚度及两侧地层对比,从而识别出同扩张期火成岩,并将本区火成岩形成时代分为三期:南海扩张期(32~16 Ma),岩浆活动主要集中在西北次海盆和西沙隆起边界,琼东南盆地及中建盆地也有零星分布;扩张结束后的早期(16~5.5 Ma),岩浆活动规模小、数量少,只零星分布在西沙隆起内,研究区的其他地方并不存在该期岩浆活动;扩张结束后的晚期(5.5 Ma至今),火成岩体个体面积较小、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几乎在全区都有分布,并可见部分该期火成岩与南海扩张期的火成岩呈明显的继承关系。本研究证实南海扩张期间,陆坡虽有岩浆活动,但较之火山型张裂边缘其规模较小,没有形成大火成岩省,也没有发现火山型张裂边缘中典型的向海倾斜反射(SDR),为南海北部陆缘是岩浆匮乏型张裂陆缘这一观点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扩张结束后的晚期,即自5.5 Ma以来岩浆活动剧烈,与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及西沙海区异常热沉降直接相关,并推测该期岩浆活动可能与海南地幔柱有关。
关键词南海 火成岩 地震识别 陆坡 张裂过程
CNKI专辑号A;
CNKI专辑名称基础科学;
CNKI专题号A011;A012;
CNKI专题名称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分类号P631.4;P588.1
收录类别北大核心 ; 中科院核心 ; 中科院扩展
语种中文;
DOI10.16539/j.ddgzyckx.2014.04.017
资助项目(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北部淹没碳酸盐台地发育演化及混合沉积研究”(编号:91228208)资助
引用统计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90238
专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大学
3.中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4.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峤,吴时国,吕福亮,等. 南海西北陆坡火成岩体地震识别及分布规律. 2014.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峤]的文章
[吴时国]的文章
[吕福亮]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峤]的文章
[吴时国]的文章
[吕福亮]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峤]的文章
[吴时国]的文章
[吕福亮]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