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CAS-IR
西太平洋若干沟-弧-盆体系及板内岩浆成因研究进展
张国良; 王帅; 张吉; 罗青; 李铁刚
发表期刊海洋与湖沼
ISSN0029-814X
2017-11-15
出版年2017
卷号v.48期号:06页码:100-114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摘要板块俯冲和板内岩浆作用都是导致地表和地球内部物质大规模循环的重要地质过程。但是,两个地质过程的岩浆成因机制,以及成因上的内在联系都存在很大争议。西太平洋是全球沟-弧-盆体系最发育的地区,也是全球板内火山作用(海山和洋底高原)分布最集中的场所。为阐明西太平洋海盆的上地幔软流圈性质、岛弧岩浆形成的控制机制、以及板块内部火山作用(碱性火山岩)的成因机制,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项目的资助下,本文对西太平洋马里亚纳-雅浦俯冲系统、汤加-科玛迪克俯冲带及其俯冲前缘海盆的成因机制、南中国海扩张期海盆玄武岩和板内火山作用、西太平洋海盆上地幔的Dupal异常分布和成因机制等展开了系统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并取得了新的科学认识和成果。主要认识包括:(1)雅浦岛弧主要由变质岩-角闪岩组成,其形成于3—6Kbar温压条件下,代表岛弧下部来自帕里西维拉海盆的变质基底;(2)加洛林洋脊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其不是一个岛弧,而可能是一个地幔柱形成的洋底高原;(3)汤加-科玛迪克岛弧岩浆组成体现了西南太平洋俯冲板片俯冲速率的直接影响;(4)厘定了汤加-科玛迪克俯冲前缘板块的年龄(103.7Ma),并认识到其代表古太平洋扩张中心并消耗了Ontong Java超级地幔柱的组分;(5)首次在南海发现了碳酸盐化的硅酸岩岩浆向碱性玄武岩转化的现象,提出了板内碱性玄武岩成因的新链条;(6)西太平洋海盆的地幔广泛存在Dupal异常,该异常从西太平洋岛弧俯冲带一直延伸至南海海盆,其中南海海盆的Dupal异常主要受到大陆裂解和海南地幔柱作用的双重影响。通过以上认识,进一步揭示了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和板内岩浆体系作用机制,以及俯冲板片物质与板内火山活动之间的成因关联,这对于深刻理解板块构造导致的地球内外物质循环规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玄武岩 板块俯冲 俯冲带 板内火山 地幔 西太平洋
CNKI专辑号A;
CNKI专辑名称基础科学;
CNKI专题号A010;A011;
CNKI专题名称海洋学;地质学;
分类号P736.1
收录类别北大核心 ; 中科院核心 ; 中科院扩展
语种中文;
资助项目(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Y3A3130301号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6065,41522602号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9110
专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2.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
3.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国良,王帅,张吉,等. 西太平洋若干沟-弧-盆体系及板内岩浆成因研究进展. 2017.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国良]的文章
[王帅]的文章
[张吉]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国良]的文章
[王帅]的文章
[张吉]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国良]的文章
[王帅]的文章
[张吉]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