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CAS-IR  > 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鸭绿江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北黄海底质分布特征的影响
方海超
学位类型硕士
导师黄朋
2014-0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授予地点北京
学位专业海洋地质
关键词鸭绿江 北黄海 表层沉积物 地球化学特征
其他摘要   本文通过地球化学、粒度分级、多元统计等方法,对鸭绿江河口及近岸海域9个站位、北黄海42个站位样品的全样和粒度子样(<8μm、8-30μm、30-63μm和>63μm)进行分析,以探讨鸭绿江端元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北黄海底质分布特征的影响。分析显示:样品前处理(去除有机质和生物碳酸盐岩)对鸭绿江沉积物粒度特征影响较大,对元素组成特征影响较小。鸭绿江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组成以高K2O含量为显著特征,且在各个粒级内分布较为相近;Al2O3、Fe2O3、MgO、MnO、TiO2、P2O5六种常量元素在<8μm粒级内含量最高,元素含量有随着粒级减小而增加的趋势;CaO、Na2O两种元素在<8μm粒级内含量最低,在粗粉砂和砂粒级内含量高。鸭绿江四个粒级样品中元素含量在8-30μm粒级内差异性最小,8-30μm粒级内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最有可能代表鸭绿江端元沉积物特征。CIA(化学蚀变指数)显示从鸭绿江河口到大洋河河口,沉积物风化程度先升高再降低,其中>63μm、30-63μm和8-30μm三个粒级内沉积物的风化程度相近,显著低于<8μm粒级内沉积物的风化程度。通过主因子分析,提取出两种控制元素分布的因子,贡献累积方差达87.22%,分析显示鸭绿江河口沉积物中元素分布主要受风化作用强度和生物化学自生作用影响。随着粒级减小,鸭绿江河口每个粒级样品内稀土元素含量先增加再减少,在8-30μm粒级内含量最高。在>63μm粒级内呈正铕异常,在其它三个粒级内为中等程度的负异常,铈几乎未显示异常。 北黄海表层样中不同常量元素在粒级间分布差异性较大,相关分析显示,样品经粒度分级后,粒度控制效应对元素分布的影响极大减弱,物源输入、风化强度等控制因素加强,聚类分析显示,随粒级减小样品聚类数也减少,表明沉积物分布的受控因素随粒级减小而逐渐减少。以K2O和TiO2作为指示元素,很好地识别出了鸭绿江和黄河物质的分布范围,同时也证实了黄海暖流的存在对沉积物东西向的运输产生了影响,其中在>63μm、30-63μm和8-30μm三个粒级中元素指示作用良好,<8μm粒级沉积物多随表层流搬运,沉积物混合作用较强,在研究区内物源指示作用不甚理想。随着粒级的减小,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先增加再减少,且在30-63μm粒级内含量最高。大于63μm粒级沉积物中δEu值变化较大,甚至部分站位显示正铕异常,其它三个粒级显示较为明显的负铕异常,四个粒级几乎未显示铈异常。大于63μm、30-63μm和8-30μm三个粒级中,稀土元素含量表现出东北高西南低,且在稀土元素含量高值区表现出负铕异常,而在低值区表现出正铕异常,稀土元素总量与铕异常呈显著的负相关,此外,这三个粒级中REE的分布具有良好的物源指示作用,北黄海东北部海域主要物源区为鸭绿江输入物质,西部海域受黄河输入物质影响较大,中部海域受鸭绿江、黄河、暖流携带物质共同影响,小于8μm粒级沉积物物源指示作用同样不明显。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006
专题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方海超. 鸭绿江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北黄海底质分布特征的影响[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鸭绿江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北黄海(4785KB) 限制开放CC BY-NC-SA浏览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方海超]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方海超]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方海超]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鸭绿江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北黄海 底质分布特征的影响-方海超.pdf
格式: Adobe PDF
此文件暂不支持浏览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