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海夏季微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及生态特点 |
| 孟昭翠
|
学位类型 | 博士
|
导师 | 徐奎栋
|
| 2011-05-23
|
学位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学位专业 | 海洋生物学
|
关键词 | 微型底栖生物
现存量
分布
多样性
黄海
|
摘要 | 近海微型底栖生物因样品采集和保存的局限,对于DAPI荧光染色技术的定量效能尚缺必要测试。本研究首先比较了冷冻和冷藏两种保藏方式以及保存时间对荧光计数微型底栖生物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微型底栖生物样品短期内宜采用避光、冷藏保存,并在带回实验室后尽快分析。
利用DAPI荧光计数法和Ludox-QPS法,对2007年夏季黄海冷水团及邻近海域共48个站位的微型底栖生物组成、分布以及沉积环境因子进行了研究。所调查站位表层5 cm沉积物中微型底栖生物丰度为(1.15 ± 0.38)´ 109 cells/cm3,生物量为120 ± 54 µg C/cm3(= 6009 ± 2673 µg C/10 cm2),北黄海(17站位)的丰度及生物量较南黄海(31站位)分别高12%和34%,冷水团区域丰度和生物量较非冷水团区域分别高12%和17%。各类群的现存量,细菌>PNF>HNF>蓝细菌/蓝藻>硅藻>纤毛虫>HMF。在垂直分布上,在数量上约有95%的硅藻,77%的纤毛虫及56%的HMF分布在0–2 cm,其它类群垂直分层不明显。与黄海浮游生物各类群相比较,微型底栖生物各类群约高1–4个(平均为3个)数量级。通过叶绿素a估算的底栖微藻的生物量远高于直接计数(底栖硅藻+蓝藻+PNF)所得,可能超微级(pico级)的底栖藻类对初级生产力贡献巨大。对微型和小型底栖动物的新陈代谢率的估算发现,底栖原生动物(纤毛虫及异养鞭毛虫)的新陈代谢率占微型与小型底栖动物总量的90%,其主要贡献来自HNF。此外,底栖细菌的生物量约为小型底栖动物的4倍,生产力更高达17倍。由此可见微型底栖生物在底栖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本航次中共发现纤毛虫198种,隶属于16纲/亚纲,27目,89属,其中前口纲(Prostomatea)为优势类群,其丰度占纤毛虫总丰度的45%,生物量占58%。肉食性纤毛虫为主要的摄食类群,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64%,其次是菌食性(占21%)、藻食性(12%)及杂食性(3%)。通过对纤毛虫食菌率及食藻率的估算发现,在黄海沉积物中纤毛虫摄食对细菌现存量影响很小,但是对硅藻的现存量有重要的影响。
在2008年夏季浒苔暴发末期,对黄海共33个站位的微型底栖生物组成、分布以及环境因子的研究表明,所调查站位表层5 cm沉积物中微型底栖生物丰度为(6.43 ± 2.54)´ 108 cells cm-3,生物量为64.14 ± 49.78 mg C/cm3,现存量较2007年低了约45%,并在浒苔暴发区域下降尤为明显。在2008年夏季航次中共发现的纤毛虫种数也较2007年低,共132种。除Margalef多样性指数2008年较2007年航次略有增大外,纤毛虫的丰度、生物量、物种数、Shannon多样性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较2007年降低,浒苔的暴发可能对纤毛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
语种 | 中文
|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7976
|
专题 | 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孟昭翠. 黄海夏季微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及生态特点[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
|
文件名:
|
黄海夏季微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及生态特点-孟昭翠.pdf
|
格式:
|
Adobe PDF
|
此文件暂不支持浏览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