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of Key Laboratory of Ocean Circulation and Wave Studies,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南海北部台风风暴潮模拟研究与机理探索 | |
李健 | |
学位类型 | 硕士 |
导师 | 侯一筠 |
2013-04 | |
学位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学位专业 | 物理海洋学 |
关键词 | 台风 风暴增水 模型风场 潮汐 |
摘要 | 风暴潮通常会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灾害,其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位于海洋灾害之首。我国是受到台风和台风风暴潮影响比较严重的国家,特别是在南海区域。因此,对南海北部台风风暴潮进行有效预报以及展开机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上述理念,对南海北部典型的台风风暴潮进行模拟研究和机理分析,并得到一些结论。首先,利用风场相似性理论,建立模型风场并进行部分修正。在建立模型风场过程中,通过对比研究,发现DUAL圆对称模型风场具有可调性参数且适合南海北部台风研究;通过藤田公式和梯度风关系修正流入角,将模型风场与温度、风速建立联系;通过沿台风路径方法添加移速风场,使得模型风场右侧风速偏大,从外形上与真实台风更加相似;通过公式添加背景风场,进行增水模拟对比,发现外围区域和台风中心点附近增水增加,但最大增水点附近增水减少。其次,进行增水模拟验证。通过模拟结果与天文台数据对比中显示,忽略气压以及外围气象因素会对增水效果产生的加强作用,模式将误差控制在20%以内,根据前人研究认为其具有合理性;而与AVISO数据对比中发现,只有在远离陆地和边界区域模拟较为准确。再次,利用台风位置对增水振荡进行分类,并指出对应增水特点及需要关注程度。研究还发现,根据台风位置分类远比根据距离登陆多少时间分类合理。然后,研究了在不同风场变化下,最大增水位置,增水强度,以及滞后时间的变化规律。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通过寻找最大增水点和改变台风路径确定最大增水位置的方法,确定在南海北部,最大增水发生在台风右侧约2倍最大风速半径处。第二,通过对比研究不同风场因素下的增水试验指出:移速过快使得增减水减少;流入角增大使得登陆点附近增水增加,减水减少,外围增水略有减少;强度统一使增水增加,幅度很小,但在登陆点附近增水升高很大;半径变大使得增减水都增大,尤其是在登陆点附近;在台风维持在登陆点不动试验中发现,登陆时刻最大增水不是由登陆时刻的台风引起的,外围风场引起增水具有一定周期性但不明显。第三,通过改变台风移速的方法,将台风时空特性分离,从而研究增水对台风滞后响应,发现“黑格比”台风引起增水滞后风场时间约为3h,并确定引起登陆时刻最大增水的台风位置位于距离陆地2倍最大风速半径处,其原因与最大增水点距离台风中心位置有关。最后,通过改变海水垂直温度变化,使得沿岸增水增加,但其幅度不明显。通过潮汐与增水耦合发现,当增水处于台风主震阶段时,以风暴增水为主,其余阶段呈现多样化。通过潮汐和增水的非线性叠加方法,显示潮汐在落潮时期比涨潮时期对增水增加效果明显。在台风处于主震阶段,非线性为负值;处于外围阶段,非线性是震荡多样。台风登陆时刻的非线性空间分布是台风中心附近,非线性作用为负值;在外围区域,非线性作用出现多种情况,而在河口区域由于地形影响,非线性作用为正值且作用力较大。 |
语种 | 中文 |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7906 |
专题 | 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李健. 南海北部台风风暴潮模拟研究与机理探索[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南海北部台风风暴潮模拟研究与机理探索-李(3256KB) | 限制开放 | CC BY-NC-SA | 浏览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李健]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李健]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李健]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