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CAS-IR  > 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山东半岛近岸海区全新世楔形泥质沉积体识别及形态分析
孙钿奇
学位类型硕士
导师栾锡武
2012-05-2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专业海洋地质
关键词全新世 泥楔 瞬时振幅 瞬时相位 海平面变化
摘要泥楔通常是指形成于大陆边缘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楔形泥楔。山东半岛近岸海区全新世泥楔形成于南黄海北部和北黄海西部,山东半岛东部滨浅海区域。研究区域为冰后期海侵形成的陆架海,在全新世期间接受了大量的陆源沉积物质而形成规模较大的泥质沉积区,沉积物堆积呈楔形。 对野外采集的北黄海和南黄海北部单道地震数据进行处理解释,选择质量良好的剖面进行分析。通过地震属性分析泥楔的形态和结构。地震属性是指地震数据经数学变换而导出的关于地震波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统计特征的特殊度量值,是地震波特性的综合反映,可以用来识别特殊沉积结构。瞬时振幅属性可以良好反应泥楔的上下界面,并且该界面呈现出强振幅异常。瞬时相位属性在反应泥楔的上下界面的同时,可以良好的呈现出泥楔内部地层,不整合面,尖灭和不同倾角层位的反射信号。 结合地震属性分析,在地震剖面中可以将黄海西部全新世泥楔分成四个主要沉积地层,各层厚度不均,形成时期不同:U1地层在整个研究区内分布稳定,延伸广袤,广泛存在与整个研究区域,厚度变化小;U2地层内部稳定,地层单元平行于下界面;U3地层仅分布于山东半岛沿岸,厚度变化大,内部反射面直接存在大量的不整合接触,该地层为泥楔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三个地震地层分别对应了黄海西部全新世泥楔形成过程中的三个阶段:早期冰消期,海平面缓慢上升时期的向陆加积过程;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的向陆退积-加积过程;海侵达到最大值的冰后期,海平面减速上升时期的向海进积过程以及高海平面时期的向陆加积过程。这三个阶段反应了整个全新世冰后期海平面上升的过程。所以从这个过程中可以推断出黄海西部全新世泥楔的形成时间:上下界面存在明显侵蚀并且内部反射面大量不整合接触的U3地层大概形成于冰消期早期,约11.9-9.6 cal kyr BP;地层内部稳定连续反射层基本平行的U2地层形成于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约在9.6-6.5 cal kyr BP;分布范围广地层连续水平的U1地层形成于海侵达到最大值的冰后期,大概在6.5 cal kyr BP左右。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7670
专题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孙钿奇. 山东半岛近岸海区全新世楔形泥质沉积体识别及形态分析[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山东半岛近岸海区全新世楔形泥质沉积体识别(7691KB) 限制开放CC BY-NC-SA浏览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孙钿奇]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孙钿奇]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孙钿奇]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山东半岛近岸海区全新世楔形泥质沉积体识别及形态分析-孙钿奇.pdf
格式: Adobe PDF
此文件暂不支持浏览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