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CAS-IR  > 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及机理研究
刘勇
学位类型博士
导师黄海军
2013-0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专业海洋地质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地面沉降 地下水降落漏斗 水准测量 沉降机理
摘要地面沉降信息可以通过水准测量、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等方式获取,水准测量这种传统方法操作简易且精度高,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地区的沉降监测或验证GPS和InSAR监测精度。本文主要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2002—2008年水准观测数据,并对照已有研究中用地形图和InSAR技术等方法获得的沉降信息,定量描述了沉降的时空演化特征。鉴于已有研究多是定性分析黄河三角洲构造运动、沉积物自然固结和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对地面沉降的影响,而世界广泛认为的地面沉降关键因素—地下水开采尚未在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中得到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降落漏斗与地面沉降的空间耦合关系;还利用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和土力学等理论方法,分层估算了不同深度地层压缩量,重点探讨了开采深层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机理,有助于该地区地面沉降数学模型的构建,并可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动态变化剧烈,广饶县和东营区许多地区处于超采状态,已形成以广饶县城、稻庄镇和大王镇及东营区史口镇和胜利电厂等为中心的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漏斗中心水位下降速度为2–3m/yr,埋深已达50–60m,且与地面高程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2,过度开采深层地下水显然已成为影响沉降的最根本因素。据估算,黄河三角洲深层地下开采造成深部第二、三粘性压缩层分别沉降了36–63mm和98–138mm,是相应第二、三含水砂层沉降量的2–4倍,仅第三粘性压缩层压缩量就占总沉降量的47.6%–57.1%,已成为地面沉降主要贡献层。还分别分析了地下水开采、工程建筑、油气开采、区域构造运动、沉积物自然固结和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对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的影响,估计对沉降的贡献比约为28:4:2:3:2:1。最后,依据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危害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地下水降落漏斗,水准测量,沉降机理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7649
专题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勇.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及机理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及机理(5197KB) 限制开放CC BY-NC-SA浏览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勇]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勇]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勇]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及机理研究-刘勇.pdf
格式: Adobe PDF
此文件暂不支持浏览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