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of Key Laboratory of Ocean Circulation and Wave Studies,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多源高度计提取南海低模态内潮能量及潮汐信息 | |
马静怡 | |
学位类型 | 硕士 |
导师 | 徐永生 |
2018-05-02 | |
学位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学位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学位名称 | 理学硕士 |
学位专业 | 物理海洋学 |
关键词 | 南海 内潮 能量 高度计 潮汐 |
摘要 | 吕宋海峡由于剧烈变化的地形成为内潮产生的源地,使得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内潮资源丰富,同时内潮是海洋混合的重要原因,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利用21世纪以来发射的多颗高度计卫星:J2、J1T、GFO以及EN,对南海及西太平洋部分地区内潮的能通量进行了提取,并对该区域主要分潮的潮汐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使用了调和分析和高通滤波等方法来提取第一模态内潮,主要提取K1,K2,M2,N2,O1,P1,Q1和S2八个分潮。同时结合WOA数据对能通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目标区域潮汐以全日分潮为主,所选区域的全日分潮中K1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O1、P1和Q1分潮,所有的全日分潮振幅在整个南海区域相差不大,且变化平稳,北部湾海域以及中南半岛以南海域等振幅线十分密集;半日分潮中M2分潮最强,其次是S2、N2和K2分潮。而内潮的能通量则是M2分潮所占最大,在吕宋海峡区域M2能通量为6.45GW。地形变化剧烈的地方是内潮产生的主要地点,海域的大部分地区内潮能量很小,内潮能量的大值区主要有琉球群岛附近、吕宋海峡周围、菲律宾萨马岛以东海域、南沙群岛、西沙中沙群岛以及苏禄群岛两侧。在吕宋海峡中部,全日分潮能通量要小于南部地区,而半日分潮则在吕宋海峡中部北部区域有较大值。 |
学科领域 | 物理海洋学 |
学科门类 | 理学::海洋科学 |
页数 | 63 |
语种 | 中文 |
目录 |
|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54475 |
专题 | 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马静怡. 多源高度计提取南海低模态内潮能量及潮汐信息[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2018.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马静怡-利用多源高度计资料提取南海低模态(3554KB) | 学位论文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浏览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马静怡]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马静怡]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马静怡]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